谢素原科研成就科研综述谢素原和团队始终专注于碳簇化学的研究,发现了“张力释放”和“局域芳香化”两个原理来稳定新型富勒烯,从而突破了“独立五元环规则”的制约,丰富了碳簇的数量和种类;发明了多段燃烧合成法,大规模制备了多种富勒烯及其衍生物,使富勒烯及其衍生物被作为电子受体材料与健康时尚产品添加剂得到示范应用推进
学术论著截至2021年11月,谢素原先后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Sci Adv、Nat Chem、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的论文30余篇,编著了《富勒烯:从基础到应用》一书,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英文)》(徐如人院士等主编)撰写了“富勒烯合成化学”专章
代表论文如下:Xie, Su-Yuan, Gao, et al. 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 as C50Cl10.[J]. Science, 2004, 304(5671):699-699.Yuan-Zhi, Tan, Zhao-Jiang, et al. Two I(h)-symmetry-breaking C60 isomers stabilized by chlorination.[J]. Nature materials, 2008, 7(10):790-4.Tan Y Z , Xie S Y , Huang R B , et al. The stabilization of fused-pentagon fullerene molecules[J]. Nature Chemistry, 2009, 1(6):450.Tan Y Z , Li J , Zhu F , et al. Chlorofullerenes featuring triple sequentially fused pentagons[J]. Nature Chemistry, 2010, 2(4):269.Tan Y Z , Zhou T , Bao J , et al. C72Cl4: A Pristine Fullerene with Favorable Pentagon-Adjacent Struc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132(48).Zheng W L S . Simple combustion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ctahydrofullerene with a non-IPR C60 cag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132(43):15093.Tan Y Z , Chen R T , Liao Z J , et al. Carbon arc production of heptagon-containing fulleren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1, 2:420. 学术交流谢素原担任过第473次香山科学会议“结构与功能:团簇化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2013)会议主席;以中国化学会会员的身份参加第246次ACS meeting (2013)、环太平洋化学大会(Pacifichem 2015)、华人无机会议(2015)、全国物理无机会议(2016)等大会并作大会报告
承担项目项目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来源2005年奇异小富勒烯及其相关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06年—2009年原子簇化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年相邻五元环富勒烯的笼外衍生稳定化及其结构与性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2年作为高效聚合物光伏受体材料的新型富勒烯的开拓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人民政府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2013年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功能调控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新颖团簇结构的合成与功能化973计划课题 2015年柔性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富勒烯电子传输材料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6年功能富勒烯材料的产业化开发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项目 2017年功能团簇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2017年能源材料化学中纳米表界面和团簇化学教育部项目 2020年燃烧条件下碳团簇生长的关键中间体捕获及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获奖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2年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4年新型富勒烯的合成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 2015年新型富勒烯的合成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