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立骏科研成就科研综述万立骏发展了ECSTM的高分辨稳定成像技术和表面分子组装的系列方法,提出了基于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并应用于表面分子组装、组装结构转化和原子分子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研究
研究了多种类型手性分子的表面吸附和STM成像机制,为表面手性识别和结构研究提供了又一方法
在电化学和纳米科学的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所发展的微纳复合结构和碳网络技术显著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和电荷传输速率
学术论著根据201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显示,万立骏在包括Nature Comm., Acc. Chem. Res., PNAS, Angew. Chem., JACS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出版著作出版日期名称作者出版社2015.01《纳米科学与技术 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万立骏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05《固体表面分子组装》万立骏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1《化学的进程》(英)鲍尔,朱道本,万立骏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5《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 第2版》万立骏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05《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 万立骏北京:科学出版社期刊论文Chen T, Yang W H, Wang D, et al. Globally homochiral assembly of two-dimensional molecular networks triggered by co-absorber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1389.Xin S, Guo Y G, Wan L J. Nanocarbon Networks for Advance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2, 45(10):1759-1769.Wen R, Pan G B, Wan L J. Oriented Organic Islands and One-Dimensional Chains on a Au(111) Surface Fabricated by Electrodeposition: An STM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8, 130(36):12123-12127.Guo Y G, Hu J S, Wan L J.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Devices[J]. Advanced Materials, 2008, 20(15):2878-2887.Wan L J. Fabricating and ControllingMolecular Self-Organization atSolid Surfaces: Studies by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06, 39(5):334-342. 科研成果奖励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2003年电化学STM对手性分子的识别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 2005年固液界面分子纳米结构构筑及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07年超痕量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电化学检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 2007年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2012年三维导电网络结构高性能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