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买利科研成就科研综述刘买利带领团队围绕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以W5命名的水/溶剂峰抑制方法,被主要厂商作为内置标准方法提供用户;依据“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扩散—弛豫加权法,赋予核磁共振分离功能
刘买利建立了较系统的生物NMR分析方法,丰富了生物NMR研究手段
所发展的NMR方法具体包括高效快速的水峰抑制方法(W5),简化复杂NMR谱图的谱方法(扩散-弛豫加权谱),NMR灵敏度增强方法(Q-DEPT+、Q-POMMIE),快速多维NMR方法以及噪声抑制方法(GFFT,NASR)等,为解决复杂生物样品NMR谱峰重叠、分子相互作用和动态过程研究困难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学术论著据2022年10月中国化学会官网显示,刘买利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SCI他引2432余次
学术交流时间学术活动名称举办地2011年4月第52届ENC实验磁共振会议 美国2011年10月第四届亚太核磁共振研讨会 北京2012年4月第53届ENC实验核磁共振会议 美国2012年5月第三届国际核磁共振前沿研讨会 武汉2013年7月第六届原子团簇碰撞国际研讨会 2013年10月第十五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 北京2016年7月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 大连2016年8月第十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 兰州2017年5月国际分析科学大会 海南2017年11月第四届中法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研讨会 武汉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武汉2018年6月中国化学会第13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 西安承担项目据2022年10月中国化学会官网显示,刘买利已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等10余项
时间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角色2006年—2008年用NMR 弛豫技术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功能相关的动力学 国家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负责人2009年—2012年生物磁共振波谱与成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负责人脉冲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分子影像装置 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负责人蛋白质结构的核磁共振测定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究 国家“蛋白质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3T 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波谱/成像仪 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负责人生物磁共振波谱分析中的原子标记和非标记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发明专利申请日期专利名称专利类别申请号2016年12月21日一种储存和转移超极化气体的装置 发明专利201611195782.42017年3月17日一种具生物活性的霍乱毒素B亚基蛋白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201710159479.72017年3月20日一种用于T1、T2双模态磁共振造影剂的磁性纳米颗粒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201710167283.22017年3月30日一种用于磁共振射频线圈的接收通道合并装置 发明专利201710202548.82017年4月5日一种集成储存激光极化氙的装置及方法 发明专利201710218383.32017年4月7日一种RGD?石墨烯/MnO2磁性纳米球的复合探针和其应用 发明专利201710225753.62017年6月25日一种杀菌摇床 实用新型专利201720743173.12017年6月25日一种控温涡旋仪 实用新型专利201720743174.62017年6月25日一种超声破碎仪 实用新型专利201720743164.22017年6月25日一种冻干用离心管 实用新型专利201720743163.8科研奖励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官网显示,刘买利已获得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次,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2006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次等奖项
时间获奖项目奖励名称2003年缺血性脑梗塞磁共振氢谱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生物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8年脑内占位性病变和脑损伤性病变质子磁共振波谱应用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12月一种永磁极化器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