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个人经历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富裕的家庭,小时候家里住的是一幢三层高的洋房,还有个不小的花园
父亲总是教育他们要与人为善,并且特别重视教育,八个子女中,除小女儿受文革影响外,其余七人均毕业自国内著名大学,成年后均在各自领域里有所成就,而且个个精通两门以上外语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王振义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王振义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选择了医学专业
“这一方面是因为祖母逝世后,父亲希望子女有一人能从医,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当医生可以帮很多人
”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1952年,王振义投入血液病研究中,同年广慈医院细分出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血液四个专业
王振义开始在著名内科专家邝安堃的指导下从事血液学研究
1953年,王振义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病人在平时没有出血症状,但在拔牙等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
王振义翻阅了大量文献,了解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关键,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
当时国内无此材料,王振义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这种检测方法,并做出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同年,王振义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
10月,作为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主治医师,王振义来到了黑龙江省勃利县后方医院参加会诊
在那里,60余名志愿军战士集体出现了咯血、头痛等症状,初步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1954年起,王振义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
1959年,“大跃进”的浮夸之风也影响了医院,王振义和团队提出“3年攻克白血病”
1963年,王振义被调至医学法语班做教师,精通法语的王振义重拾法语课本学习
1973年,王振义调回上海瑞金医院内科,进行血液病的治疗和研究,只要不查房、不问诊,王振义就查阅国内外的学术文献,同时主编或参编了多本血液学著作
1978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成为王振义的研究重点之一
1980年起,王振义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2年,开始就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
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
王振义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中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1982年,王振义从临床医生调任基础医学部,复习起基础的医学课本
1983年,王振义用全反式维甲酸这种药进行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下,顺利分化成正常细胞
一年后,这种分化诱导效果确认无疑
1986年,王振义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法救治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同年,24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治疗并好转
1994年,王振义和团队将研究论文投稿国内某家知名学术杂志,却被批为“乌合之众”
对方的答复是研究单位都是基层医院,没有知名医院,不予发表
王振义说“科技界评奖应该将真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只看论文发表在最高杂志上,在群众中有影响,而忽略了研究的创新性
1996年,王振义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
1997年,王振义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
王振义参与主编的《血栓与止血》已成为中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并被不断再版
2012年3月6日,由于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原创性成果及开发全新疗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这是世界在癌症研究方面的最高嘉奖,也是美国以外的科学家首度获奖
2020年9月,获得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