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

 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

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

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

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

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

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

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

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

1948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

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

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

上世纪50年代,成仿吾校长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

 1953年,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

1980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

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

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范大学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

同年,入选国家教师教育“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7月,吉林省第二个“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在东北师范大学揭牌成立

9月, 第一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5年,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同年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8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应用研究型高校A类,根据方案总目标将加快东北师范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东北师范大学入选

 2020年12月,被授予“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

 2021年1月,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2021年11月29日,东北师范大学陆家羲数学物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6月,作为2022年吉林省高考评卷网上评卷点

 2023年3月30日,由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发起组建的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

 校园环境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