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成就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成就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参与了探月工程等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 “紫丁香二号”卫星,创下了中国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

有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空间机械臂技术、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快舟星箭一体化技术、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分获2006年度、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号系列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

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单位

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

 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首次揭示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在免疫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

 2022年4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消息,由该校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航空航天信息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在学术期刊《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题为“玉兔二号”月球车2周年的月球背面移动与科学探索(A2-year locomotive exploration an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lunar farside by the Yutu-2 rover)”的封面论文

团队成员根据月球车车轮与月面作用的信息和地面力学模型估计了月壤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月壤风化层的承压特性与地球上的干沙和沙壤土类似,与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典型月壤相比具有更强的承压特性

 202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形状记忆智能展开结构技术”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单

 2022年10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朱嘉琦教授团队的“一种GaN与金刚石复合散热结构的制备方法”、机电学院邓宗全院士团队的“行星探测车低重力实验系统的车厢悬挂校正机构以及方法”、能源学院高建民教授团队的“一种独立分区层燃烟气循环燃烧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机电学院卢礼华教授团队的“真空环境下实现晶体温度调控的大口径晶体倍频转换装置”和机电学院李隆球教授团队的“一种压差流量计式智能可调投捞注配器”5个专利被授予黑龙江省专利奖金奖

此外,哈工大作为专利权人单位获得银奖6项、优秀奖8项

 2022年11月3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建设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工程在北京怀柔科学城竣工

 2001-2005年度科研概况(图表)2006-2010年度科研情况综合总结(图表)以上资料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