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黄金时代

哈尔滨工业大学黄金时代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中国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

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中国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

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

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

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中国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该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人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

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哈工大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该校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