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艰苦创业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
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
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
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

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
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
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
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