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驹科研成就

姜伯驹科研成就科研综述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提出了迹群概念,在尼尔森数的计算上取得几十年来的第一个突破并于1979年以后运用低维拓扑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映射类的最小不动点数方面取得出色成果,特别是全面地解决了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一般说来是否定但对曲面自同胚是肯定)

80年代末以来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开辟了将此理论应用于动力系统的途径

 姜伯驹开辟了应用动力系统,特别是低维动力系统的途径

他与人合作解答了二维动力学中的辫胁迫问题,为纷乱的周期轨道梳理出一种秩序 

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和“姜空间” 

学术论著学术著作:出版日期名称作者出版社2016.08《吴文俊与中国数学》姜伯驹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5《现代数学基础丛书 环与代数 第2版 典藏版》杨乐主编;姜伯驹副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05《绳圈的数学》姜伯驹著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04《吴文俊与中国数学》姜伯驹,李邦河,等主编八方文化创作室2007.09《古希腊名题与现代数学》2007.03《数学走进现代化学与生物》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合著2006.02《同调论》姜伯驹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5《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姜伯驹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2《绳圈的数学》姜伯驹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 美国数学会出版1964.02《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姜伯驹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1《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姜伯驹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07《解析几何 修订本》吴光磊,丁石孙,姜伯驹,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术论文:据2020年中国知网显示,姜伯驹先后发表论文25余篇 

代表论文如下:1,姜伯驹.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J].数学通报,2005(08):1-4.2,孙树本,冷生明,廖山涛,程庆民,姜伯驹.江泽涵老师[J].数学进展,1983(02):157-160.3,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2):7-9.4,姜伯驹.关于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导报,1997(06):23-25+29.5,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6):6-10.6,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3):6-7.7,张恭庆,姜伯驹.集值映射的不动点指数与带间断非线性项的椭圆型方程的多重解[J].数学学报,1978(01):26-43.8,姜伯驹,田畴.几何中的极大极小问题[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04):4-6.9,姜伯驹.大学生的数学修养和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5(03):9-11.10,姜伯驹.大学生的数学修养和数学教学改革[J].科技导报,1996(10):31-32. 科研成果奖励时间所获奖励及等级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