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椿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李泽椿科研成就科研综述长期从事大气科学工程化的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建立汉中军分区陕西略阳气象站并从事天气预报与观测一线工作

1978年开始与北大、中科院大气所合作,研究建立了我国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81年投入使用

“七五”期间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

1992年到1994年相继组织安装了我国最大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I、Cray C90,并设计构成二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稳定运行

“八五”期间研制了我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并在1996年投入业务应用

“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完成后极大的提升了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

 科技成果&获奖李泽椿主要贡献在于作为组织者和主要参加者,1978年与北大、中科院大气所合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了国家级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体系,1981年投入使用,获1985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七五”期间研制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1993年投入使用,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到1994年相继组织安装了中国最大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I、Cray C90,并设计构成二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稳定运行

“八五”期间研制了中国的台风与暴雨数值预报系统,并在1996年投入业务应用,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五”期间主持了“并行计算在数值天气预报(NWP)中应用”科研项目,提升了中国气象业务预报水平,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04年获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贡献奖

业务类咨询研究李泽椿组织协助北京市气象局建立了中尺度短时(6~24小时)天气预报系统

并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政府和群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结合指导研究生的,开展了提高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研究

参加了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性研究:如钱正英主持的国家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任专题组副组长主持《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专题

主持徐匡迪负责的国家发改委为编制“十一·五规划”对综合性重大问题开展的进行的咨询项目:《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课题中《农业资源保证与环境安全》专题

主持钱正英负责的国家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东北自然环境历史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专题

承担科技部基础司973咨询专家组成员任务,跟踪评价10个973项目(据2016年7月中国气象局官网信息显示),这些项目涉及气象、地震、海洋等领域

  论文发表(部分)王建捷, 李泽椿.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J]. 气象学报, 2002, 60(02):146-155.王建捷, 李泽椿.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C]// 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2002:146-155.何立富, 李峰, 李泽椿.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02):160-168.李泽椿, 朱蓉, 何晓凤,等. 风能资源评估技术方法研究[J]. 气象学报, 2007, 65(05):708-717.李泽椿, 陈德辉. 国家气象中心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01):1-15.矫梅燕, 毕宝贵, 鲍媛媛,李泽椿,等.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J]. 大气科学, 2006, 30(03):475-490.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J]. 大气科学, 2004, 28(05):747-761.何立富, 陈涛, 周庆亮,李泽椿,等. 北京“7.10”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05):655-665.杨成芳, 李泽椿, 李静,等. 山东半岛一次持续性强冷流降雪过程的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02):442-451.王鹏云, 李泽椿. 灾害天气和中尺度气象学研究[J]. 气象科技, 2001, 29(01):10-14.郭进修, 李泽椿.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J]. 灾害学, 2005, 20(04):106-110.马清云, 李泽椿, 陶士伟. 单部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反演及其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试验[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04):488-493.毕宝贵, 鲍媛媛, 李泽椿. “02.6”陕南大暴雨的结构及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01):34-44.MU Jianli, 王建捷, LI Zechun. 2005年6月华南特大连续性暴雨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扰动分析[J]. 气象学报, 2008, 66(03):437-451.杨成芳, 李泽椿, 周兵,等. 渤海南部沿海冷流暴雪的中尺度特征[J]. 大气科学学报, 2007, 30(06):857-865.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秦岭大巴山地形对陕南强降水的影响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25(03):485-494.李晓莉, 何金海, 毕宝贵,李泽椿,等. MM5模式中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设计及其数值试验[J]. 气象学报, 2003, 61(05):526-539.孙军, 李泽椿. 西北地区沙尘暴预报方法的初步研究[J]. 气象, 2001, 27(01):19-24.毕宝贵, 章国材, 李泽椿. 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J].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20(05):505-514.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