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科研成果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成果截至2021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纵向科技项目立项2292项,经费达4.56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3.05%

国家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的58.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66项,总资助经费达2.47亿元,并在2020年度取得历史性突破——立项116项,同比增长38.1%;资助经费6500.95万元,同比增长39.7%

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军工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

截至2021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2项,较“十二五”增长38项,其中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连续六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最新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度(科技部中信所2020年发布),学校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263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6位,连续六年跻身全国二十强;发表SCI收录论文1143篇,全国高校排名88位,较2018年增长338篇,排名上升8位;有1439篇论文入选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全国高校排名第53位,较2018年增长420篇,排名上升6位

截至2021年3月,“十三五”以来,获横向科研经费3.1亿元,其中2020年度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33亿,较2019年度增长0.82亿元,增长率达160%;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项,其中2020年获授权21项,较2019年增长10项

 2022年度,学校共11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资助直接费用4973万元

 截至2023年3月,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连续三年突破百项,202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

连续七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名称类别经费年度弓形虫MIF识别NAIP2激活NLRC4炎症小体致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面上项目52万2022射线品质调控connexin26和细胞焦亡在介导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面上项目55万2022程序性坏死执行蛋白MLKL多聚化在细胞坏死中的作用机理研究面上项目53万2022抑制MLCK1转运复合体的组装阻止炎症诱导的肠粘膜屏障功能丧失面上项目52万2022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分泌IL-4/IL-13保护急性肝损伤并促进肝修复 面上项目52万2022部分科研成果名称类型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易感基因的研究 201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全基因组外显子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 2012年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提出并证实极体移植可有效阻断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 201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男性不育发病的遗传机理与临床治疗策略创新研究 2021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麻风危害发生的免疫遗传学机制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干预方法与适宜技术开发与应用 202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皮肤病遗传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天然活性产物丹皮酚、褪黑素调控内质网应激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 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抑郁症的认知脑网络机制与干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技进步类)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202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技进步类)体外受精周期中废弃人未成熟卵子体外成熟体系技术攻关及临床应用 202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科技进步类)咖啡因介导腺音信号通路调控酒精性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及新靶点发掘 2021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科学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