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康复学教师队伍教师规模与结构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教育康复学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6人,生师比一般应不高于18:1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
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课程体系中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低于总数的2/3
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30%
应有一定数量来自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
重点院校可略高于此标准
教师素质要求与专业发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关心学生成长,具有对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指导的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具有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以及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努力探索前沿学术问题
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中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
包容差异,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发展各高校应完善教育康复学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究机制,推进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各高校须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各高校应建立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指导制度、教师教学发展制度等,完善教师发展机制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专业特点,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专业的教师需求,分层分类制定实施教师发展规划,系统设计递进式培训课程,满足教师不同阶段需求,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的考核、检查、评估和交流,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努力方向,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各高校应加快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