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学校前身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
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02年,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购得土地,开始建造校舍

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是万应远博士
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
1911年,浸会神学院和浸会大学堂合并组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为魏馥兰博士

1913年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社会学系
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
1917年12月3日,学校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注册,并获得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

同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中国第一家社会学实验基地和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1920年,沪江大学教育科开设幼儿师范专科,为国内大学首创
1920年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1923年,学校选科定型为教育、宗教、社会、商、理共五科,明确理科培养方向为医学预科、理科教育和化工3项
1927年神学院分立
1928年1月,沪江大学董事会聘请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大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大“更为中国化”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是上海第一所政府立案的教会大学
英文校名也由“Shanghai College: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
1932年,在金融界资助下,刘湛恩校长于市中心圆明园路209号真光大楼创办了商学院分院——城中区商学院,院长为朱博泉;开办以后入学者踊跃,遂与军工路本部商学院合并,拥有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商学院
1934年,在中国建筑师学会支持下,沪江大学城中区商学院开设两年制建筑科,是上海最早正规的建筑教育基地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
1938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在沪江大学商学院举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培训优秀青年参加抗日救国
1938年4月7日,刘湛恩惨遭日伪特务暗杀,樊正康接任校长

1942年1月,沪江大学被迫作出了学校无限期停办的决议
沪江大学同学会根据校董会等各方面意见,决议成立沪江书院
朱博泉、郑章成先后主持院务工作

1943年2月,部分沪江大学校友在重庆和东吴大学校友联合开办东吴沪江联合法商学院,凌宪扬任商学院院长
1944年9月,凌宪扬被选为沪江大学代校长,开始筹备战后恢复事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上海的沪江大学校董会立即恢复活动,于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自即日起本校恢复沪江大学继续办理
”1946年2月,学校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凌宪扬出任校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校长凌宪扬辞职,并将全部校产责成总务长冯家声按清册移交
6月,沪江大学常务校董会议任命教务长余日宣、张春江、蔡尚思三人组成行政委员会,暂时行使校长职能,同时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文、理、商学院院长等14人组成
8月,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校内群众直接选举产生,有学生代表参加,主任委员为余日宣,副主任委员为蔡尚思
1950年5月,校董会召开了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修改校董会章程、重新厘定学校的办学方针
此时余日宣任沪江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主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教务长、文学院院长、政治学系主任
1951年2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接管沪江大学
学校改由中国人民自己办理,不再接受外国津贴,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资助
同时,章靳以调入沪江大学担任教务长,实际主持日常工作
1952年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系科(组)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交通大学等院校;华东工业部接管沪江大学原址和校舍,建立上海工业学校,下设机械、电机和化工三个专业,首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李葵元
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二机器制造工业学校,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1月,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械制造学校
同年,又另行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工业管理学校
1958年7月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将上海工业管理学校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学校,除上海机器制造学校原机器制造、工具制造、热工仪表、光学仪器四个专业外,新设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属学与热处理三个专业,原上海工业管理学校的计划、统计、会计三个专业合并成工业管理专业,全校共设8个专业
8月25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建议,同意学校升格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59年6月,一机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校名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上海工业学院”,以发展军用仪器仪表制造专业为重点
1960年5月9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发文,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学院”
1962年,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61级光学仪器专业新生全部转入上海机械学院就读
1965年3月,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调入湖南大学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2年4月,上海工学院撤销建制并入上海机械学院;1979年1月,原上海工学院建制分出成立上海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恢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
1978年,透平机械、热能工程、制冷设备及低温技术、工程热物理、光学仪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
同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外语系;“1秒数字式光栅光学分度头”项目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学校在国内最早设立系统工程专业、系和研究所
同年11月,钱学森专程到校考察系统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并在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
1979年12月,上海机械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981年,学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加拿大高校合作,开始举办全英文授课MBA项目;198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专题报道,认为“此举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1月,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热能工程专业、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与节能技术两个方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同年获得全国第一个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将上海机械学院等四校作为全国首批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的试点单位
1986年获得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拥有该学科博士点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养的国内第一个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学校设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机械学院参加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会战第五次科技攻关招标活动,成为中标数最多(8项)的单位
1993年创建工业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1994年2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校址在白克路(今凤阳路)
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
1912年,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接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和校产
1918年,中法两国政府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
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蔡元培分别致函法国驻沪总领事和法国驻华公使,建议由他们负责将同济医工学堂改建成一所华法学校,以与他们在北方筹建的北京中法大学遥相呼应,并向法方保证“确保有关法国各方与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关系”
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
1923年升格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
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
1931年,学校又以本校学制及课程与教育部所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的规定不相符合,高于专科学校的水平和标准,呈请改为独立学院,获准于9月1日正式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
1940年6月起,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
1940年秋,由中法两国政府派人员组成“中法国立工学院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学校财产
工学院关闭后,其校舍或工厂一部分被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法国在沪企业、法童实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借用
1943年8月,汪伪政权收回法租界后,工学院课堂大楼及学生宿舍成为法军临时兵营
1943年秋,为确保中法共有财产不落入敌伪手中,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自发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并创办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承接之,其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教职员多为前工学院教员
1946年,中国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以及中法高工,并将重庆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沪并入,主导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49年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
为1954年接受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的学校之一
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0月,电气技术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