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民国茁壮

上海交通大学民国茁壮1912年,学校改隶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并将铁路科改为土木科,电机科改为电气机械科

 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这是中国设立该科之开端,开创了工管结合的先河,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1921年,叶恭绰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时,将交通部所属三所高校(上海、北京及唐山)统一更名为交通大学

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董事会,校长亦由董事会选举产生

叶恭绰当选为校长,张铸为沪校主任,凌鸿勋和张廷金为副主任

学校在原有电机科外又增设了机械科

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学校改为交通部南洋大学

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该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

学校在该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于1926年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

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

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

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

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

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

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

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

该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

期间,学校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

1930年春,学校将“工业研究所”扩充为“交通大学研究所”,设工业和经济两大研究部,分材料、设计、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社会经济、实业经济、交通、管理、会计和统计共12个研究组

从1931年起正式招收研究生

  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名为国立交通大学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国立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

该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

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

1943年,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成立,是解放前中国培养工学硕士最多的单位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

沪校与渝校会合,教学秩序得以恢复

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

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至1949年1月,学校共有理、工、管理3个学院,18个学系,2个专修科和1个研究所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